首页   >>    专题文章     >>   正文

学部五周年 | 地理学院工作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2021-11-26 |  浏览次数:

一、学院简介

地理学院是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二级单位,承担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本科生培养和一级学科建设任务。地理学院发展历史悠久,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开展地理学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也是我国独立培养地理学人才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作为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主要教学单位,承担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大部分教学任务。地理学院目前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以及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建设。

学院下设自然地理学研究所、人文地理学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和地理教育中心。主建省部级科研平台 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平台2个和教学实验中心1个。目前已经形成完善的多专业互动、多层次促进和多平台保障的人才培养体系。

现有教师 60 名,其中正高级 31 人(外籍教授 1 人),副高级 21 人,讲师 7 人,行政管理人员 1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人。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 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4 人。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地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发展需求,围绕资源、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土壤侵蚀、环境演变、区域资源开发与自然灾害、城市与区域发展等优势研究方向,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五年来主要工作

学部成立后,地理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均在学部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和完成。5年来,学院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为核心,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完成新教学计划修订

在学部统一领导下和专业负责人的推动下,地理学院完成了自然地理学专业、人文地理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修订。形成了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验课、专业实践课体系完整、课时比例科学和课程安排合理的地理学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师范专业三级认证

自2018年启动地理科学师范三级认证工作来,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学部相关师生积极行动,配合学部对师范生培养工作进行持续的对标建设与改进。根据认证标准及要求,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等。完成了自评报告,并于2020年10月迎接专家入校考查。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师范专业三级认证的地理科学专业。

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根据学部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力量申报、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地理科学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生专业。2020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规划长远,促进近期,立足优势,重组力量,大力推动教材建设。近5年来,地理学院教师共完成了各类相关教材21部。

积极争取高级别科研项目

过去5年,地理学院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在重大项目方面取得突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重点基金3项,第二次青藏科考子专题3项、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1项。

统筹规划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配合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对野外实习点进行功能升级和布局优化。加强已有基地的设备更新与补充,推进教材建设。秉承创新开放的实践教学理念,5年间在加拿大、河南嵩山、浙江湖州、山西太原等地新建了5个国内外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强化了“科研导向型”“生产牵引型”等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与效果检验。

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充分利用学院特色及研究优势,积极组织力量,参与社会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5年来,开展了中学教师“地理实践力”训练营3期,编写多本不同版本中学地理学教材。作为技术支撑,土壤侵蚀研究团队一直参与水利部组织的中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方案及工作流程和技术指标的制定。重大灾害应急遥感监测评估团队参与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制完成了重特大灾害应急响应空间信息集成技术平台,积极开展国内外重大灾害应急响应,向国务院办公厅等机构提交应急响应建议报告。


开展中学教师“地理实践力”训练营活动


承担国际地理奥赛的中国队员选拔、培训任务


积极增进学术交流氛围

5年来,学院“地理学前沿讲座”共举办70期,国内专家主讲55期,国外专家主讲15期,逾1100人次教师、逾3700人次学生参加讲座活动。“地理学院高端学术论坛”共举办4次,邀请国内院士等知名学者和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等40余人作为主讲嘉宾。还多次举办“地理学院研究生学术能力竞赛”、“青年学术论坛”、“老教师经验交流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推动文化和教学保障条件建设

学院成立5年来,由于构成人员重组,对原有空间进行了重新分配调整和装修改造,改善了教师的办公环境。通过对会议室等公共空间进行升级改造,使教师开展研究生指导等教学科研活动更为便利。根据学院构成、教学成果及优势研究方向,规划完成了学院墙报展示内容,加强了学院文化建设。


地理学院文化墙建设


三、主要建设成果

学科建设走上高平台

获批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一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完成师范专业三级认证,地理学院主建的三个本科生专业走上了发展的高平台。

名师金课实现新突破

学院教师刘慧平、葛岳静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名师奖;苏筠主讲的“中国地理”获得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周尚意等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为学部本科生教学工作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社会服务及影响力升级

学院武建军教师团队主编了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和《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对植被的影响》等两部专题报告。刘宝元团队作为技术支撑,完成水利部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九三土壤保持试验站升级为黑龙江九三土壤侵蚀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学院教师积极参与自然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响应工作


九三土壤保持试验站升级为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人才及重大项目创新高

学院教师张立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潘峰华获得优秀青年基金;刘宝元、武建军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张春来、张科利、张光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发表论文逐年增多,特别是学生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5年来共发表SCI收录317篇。

实践教学走出新模式

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提供了保障,海外联合实习的开展为教师学术交流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开拓创造了机会。


四、未来展望

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年龄结构

学院师资队伍目前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化严重,56-65岁年龄段占60%。优势方向的领军人才存在青黄不接现象,新的学科增长点仍不突出,在未来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紧抓教学环节,保驾一流专业

承担国家级一流本科生专业建设,要求高、任务重,在未来教学工作中需要时刻对标建设要求,实抓教学质量保障的各个环节,强化质量追踪方面的档案建设。

集中优势力量,促进教材建设

利用已有教材资产,统筹规划,在继承的基础上,完成野外实践系列教程建设,并开拓适应新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的新教材建设。

优化现有力量,确保优势方向

通过队伍优化,在继承和发扬已有优势方向的基础上,根据人才队伍培育成长及科学发展需求,注重培优,促进新的优势方向。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