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教学大纲
北京师范大学
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20级地理学研究生教学课程简介
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印制
二零二零年九月
目录
1
一、 学位基础课
1. 现代地理学(A - 自然地理-无基础)
主要内容:
自然地理学及其发展、自然地理要素基本特征、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与过程、自然地理学应用、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2. 现代地理学(B - 自然地理)
主要内容:
自然地理学及其发展、地球表层系统能量基础与转化、地球表层系统基本过程与演变、自然地理学应用、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3. 现代地理学(C-人文地理)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本科人文地理学部门分支的提高。课程从公民权、地方、流动、迁移、边界、尺度、景观、城市、乡村等基本主题,展开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概念、理论和理论的演化。从而使学生建立一个跨人文地理学各个分支的综合思维能力。
4. 现代地理学(D-景观生态)
主要内容:
全面地讲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重点论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持续利用和全球变化等研究中的应用。
5. 资源环境科学(A-资源生态学)
主要内容: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原理与过程部分,重点介绍以宏观生态学原理、植物资源的主要生理生态过程和;生物资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重点介绍生态因子的特征及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资源的作用原理与基本过程;植被资源(森林、草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系统资源生态过程,包括森林、草地资源特征的度量参数、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演替动态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
6. 资源环境科学(B-资源经济学)
主要内容:
对于自然资源的基本认识、自然资源性质、自然资源所有权、自然资源价格和经济规律、自然资源分配、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自然资源产业、自然资源政策、贸易与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
7. 资源环境科学(C-资源管理学)
主要内容:
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自然资源的评价、分析、开发、保护和管理,进而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相关政策指导。
8. 资源环境科学(D-土壤侵蚀原理)
主要内容:
土壤侵蚀的基本概念、土壤侵蚀过程与类型、土壤侵蚀监测与预报、水土保持措施与评价
9. 灾害风险科学
本课程内容由三个板块构成。一是理论基础,包括:灾、害、风险,灾害系统、灾害过程;二是技术方法,包括:灾害测量与评估、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风险地图、灾害风险区划;三是应用,包括:灾害管理、灾害应急响应、灾害风险防范。
10. 地球系统科学与方法(A-无大气科学基础)
主要内容:
第二章:地球是如何运转的
11. 地球系统科学与方法(B-有大气科学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章:全球变化概论
第二章: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地球是如何运转的
第四章:地球的历史
第五章: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破坏
12. 地理学研究方法(A-自然地理)
主要内容:
本课程强调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以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视角为导向,按资料和数据获取、归纳分析、演绎和表达的次序组织教学内容,覆盖自然地理学数据的主要类型、获取的主要方式,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学问题研究的主要范式,数据分析与表达的主要方式与规范。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研究目标和方法的确定,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文献检索方法与技巧、文献资料管理方法与管理软件的应用、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等;2)自然地理学中的数据采集,主要包括野外工作(主要有野外健康与安全、野外调查、野外观测规程及实践;常用野外采样方法与技术等)和室内实验分析与测试(主要有常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实验模拟等);3)自然地理数据的分析和表达,主要包括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常用地学数据分析软件和常用绘图软件在自然地理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和报告撰写等。
13. 地理学研究方法(B-人文地理)
主要内容:
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入手,介绍研究选题与设计、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成果表达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环节。结合研究实例和常用软件,重点讲解人文地理学中统计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和软件实现。
14. 地理学研究方法(C-地统计学)
数据的描述和图示;均值比较和检验;回归分析;数值分类;降维分析;空间统计和空间插值;时间序列。
15. 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技术(A-地理信息科学)
主要内容:
第一章:地理信息、系统、科学与应用
第二章:地理表达
第三章:地理空间参考
第四章:地理数据获取
第五章:地理数据建模与地理数据库
第六章:地理数据制图与可视化
第七章:空间分析与建模
第八章:表面分析
第九章:GIS技术发展与应用
16. 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地理表达
第三章:地理数据的获取
第四章:地理数据建模与地理数据库
第五章:地理数据可视化
第六章:空间分析
第七章:表面分析
第八章:GIS技术应用
17. 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技术(C-遥感科学与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遥感基础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光学遥感与信息提取
第三部分:专题遥感与典型应用
第四部分:前沿方法
1
二、 学位专业课
1.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主要内容:
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监测诊断和模拟;大气环流的结构、模态和遥相关;海洋与气候;自然强迫与气候变化;人为强迫和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
2. 土壤风蚀与荒漠化防治
主要内容:
土壤风蚀原理、土壤风蚀研究方法、风蚀预报模型、土壤风蚀评价、风蚀荒漠化防治原理、风蚀荒漠化防治技术。
3. 土壤侵蚀模型
主要内容:
坡面侵蚀模型与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的功能及应用范围、容许土壤流失量定义及意义、坡面土壤侵蚀模型(RUSLE及CSLE)中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因子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国内外主要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的结构与异同。
4. 水土保持工程
主要内容:
土壤侵蚀原理与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5. 环境演变原理
主要内容:
包括环境演变研究的三个基本假设:均一性假设、全息性假设与协同性假设;过去全球变化信息的三种类型:观测记录、考古和历史文献记载和古环境感应体;重建、观测与模拟各类型研究途径的一般原理与方法步骤;第四纪人类出现以来的的各个时间尺度上的重要环境变化过程。
6. 区域灾害脆弱性评价
主要内容:
灾害脆弱性的科学内涵;灾害脆弱性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区域灾害脆弱性评价的研究案例;区域灾害脆弱性评价的实践。
7. 环境演变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包括基于历史文献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方法和基于自然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方法两部分。
8. 风沙过程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起动风速、风速廓线、输沙率、输沙通量、沙粒速度、沙粒轨迹、沙波纹、沙丘等有关的实验测量和理论分析方法。
9. 土壤侵蚀过程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土壤侵蚀研究领域中用到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包括小区观测、人工模拟、核素示踪、遥感GIS测量、传统调查、河流水沙监测等方面。
10. 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
讲授人地耦合系统的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重点包括阐释人地耦合系统理论基础、梳理人地耦合系统研究方法技术、分析系统内部生态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可持续性,以及讨论典型区域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1. 高等经济地理学
主要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在具有本科经济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本课程主要讲解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型,以及这些理论模型的应用。
12. 高等城市地理学
主要内容:
第一讲:城市地理学绪论(朱青)
第二讲:城市动力学(朱青)
第三讲:城市网络(张文新)
第四讲:城市与大都市区的发展(朱青)
第五讲:我国行政区划演变或空间规划(外请专家)
第六讲:城市内部结构(张文新)
第七讲:邻里与社区(朱青)
第八讲:迁移与迁居(朱青)
第九讲:民族、性别与贫困(朱青)
第十讲:城市产业空间(朱华晟)
第十一讲:城市中心和边缘城市(黄大全)
第十二讲:环境问题(黄大全)
第十三讲:城市与区域规划(朱青)
13. 文化地理学及其应用
主要内容:
文化地理学既是人文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理学的一个学派。它是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区域的形成机制。它跟侧重研究被赋予文化意义的区域——“地方”(place)。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始终存在,所以“地方”成为分析区域(城乡)空间过程的重要因素。本课程将从学科分支史、地方形成的社会文化机制、地方主体性、地方整体性和地方尺度转换五个方面说明地方的形成机制。本科生“文化地理学”注重五个专题,而硕士生的“文化地理学”更侧重理论。本课程最后两章结合中外科研实例,介绍文化地理学在地理学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
14. 地缘环境理论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地缘环境的分析框架与术语,主要的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国周边地缘环境解读、地缘环境关键要素建模与安全评价。
15. 高等区域规划
主要内容:
面向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地理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有关专业硕(博)士研究生,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本科生课程衔接配套,试图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区域运动规律作出客观而严谨的阐释。区域及其发展异常复杂,区域系统分析内容十分庞杂,这里着重于时间和空间两个侧面,以及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微观机制涉猎较少。
本科生课程“经济地理学”注重的是生产力布局,“区域分析与规划”强调的是“区域发展规律与发展战略等一般性的知识”,而硕士生的“区域分析与规划研究”更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规划方法与做法的实际运用。
16. 人文地理学思想和方法论
主要内容:
博士阶段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但是在攻读博士期间需要了解这些理论是在何种认识论的指导下发现或建立。而本课程的功能就是通过了解这些认识论与理论建立之间的关系。本课程中主要介绍成熟的认识论,如结构主义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结构化理论与地理学、后结构与后现代地理学等。同时也介绍这些认识论所促生的学术流派,更为关键的是对这些学术思想和流派的适用性提出了批判。
17. 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理空间信息统计分析的原理与方法。课程首先从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与内涵出发,分析地理信息科学中地理信息分析方法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地理空间数据的特点出发,分析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特点和组成;考虑到空间数据获取的特殊性,本课程讲专门讲授空间数据的来源和获取,强调空间采样方案优化设计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下理解空间数据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本课程将建立一个各种空间数据分析的组成和统一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基础上,将地理空间数据分为点数据、空间连续变化变量的数据、面状数据三类,分别针对各类型数据的分析目标和分析方法的特定,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授。课程最后讨论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的前沿。
18. 导航与位置服务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程,介绍全球定位导航系统误差来源及处理措施,全球定位观测及数据处理方法,了解位置服务应用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通过应用案例讨论和实践,介绍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的应用及位置服务关键技术。
19. 遥感反演理论与方法
主要内容:
简要介绍遥感机理与遥感物理模型,重点讲述遥感反演的基本原理、常用的遥感反演方法与优化方法,详细讲解典型地表特征参量的遥感反演算法。
20. 遥感图像处理与实践
主要内容:
本课程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遥感图像处理基础,主要介绍ENVI/IDL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常见图像处理算法的软件实现,旨在训练学生能对本课程后续介绍的遥感图像处理实践内容进行动手操作;第二部分为遥感图像质量改善,涵盖了遥感图像预处理的重要操作环节,如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去噪声和图像增强;第三部分为遥感图像信息提取与制图表达,包括感兴趣目标与对象提取、特征提取与选择、图像分类和遥感制图表达。
21. 资源环境遥感应用
主要内容:
遥感在土地资源、植被生态环境、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动态变化监测及土地资源评价;植被指数及植被参数遥感估算、遥感地表参数时空插补及时空格局分析、植被生产力遥感;水色遥感、水资源遥感监测、地表蒸散估算及土壤水分监测等;臭氧、气溶胶等大气成分遥感反演。
22. 遥感实验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航空遥感实验(8学时)
第三章:陆基遥感实验(8学时)
第四章:水文气象要素与地表水热通量观测实验(8学时)
第五章:植被和土壤参数观测实验(4学时)
23. 地理大数据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理时空数据统计分析的原理与方法。课程首先从大数据时代背景出发,介绍数据科学的内涵,理清数据科学的地位以及相关认知体系,并结合地理学的科学问题与研究范式,分析地理数据分析对地理研究的重要意义,并给出地理大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然后,针对不同的地理学问题,从空间统计分析、长时间序列分析、时空一体化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面介绍一系列方法。本课程将建立一个时空数据分析的统一理论框架,并将理论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授。课程最后讨论地理大数据分析的前沿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4. 地理空间建模
主要内容:
地理大数据和地理空间建模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地理空间的基本模型(统计分析、挖掘分析、预测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地理空间的智能模拟模型(人工智能模型、粒子群优化模型、陆表过程模拟模型,地理数据同化模型等),地理空间建模思维与步骤,地理空间建模的环境及工具(模型编辑器、模型脚本语言、ArcGIS 等),地理空间建模的前沿动态,地理空间建模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及生态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ModelBuilder和Python在ArcGIS建模,CoLM模型建模实践操作。
25. 生态水文学
主要内容:
以多尺度视角阐述陆地生态系统生态与水文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植物个体尺度,刻画植物的生态水文过程及其调控机理。生态系统尺度,刻画水、热、碳的收支及过程;并介绍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植物吸水、蒸腾、通量分割等生态水文过程中的应用。刻画生态系统及全球尺度的水-碳-氮耦合,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理解植被-气候-水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陆气耦合及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认识全球变化下的生态水文学研究前沿科学问题,解决水资源利用分配和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
26. 生态水文监测与建模
主要内容:
生态水文过程的基本概念及监测、建模方法与技术发展历程与现状;监测方法与技术原理和实践(地表、地下观测,同位素技术,植物生理生态观测等);观测数据获取及后处理;多尺度地表-地下生态水文过程建模原理介绍;建模的基本步骤及简单模型构建;过程关联与耦合模型构建;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模型参数的率定与数值优化实践;模型模拟效率评价与不确定性解释;情景分析与数字试验的原理与实践。
27. 水文土壤学
主要内容:
水土耦合与地球关键带、水文土壤学概念与研究特色、土壤形成演变及其定量化、土壤构架及其定量化、土壤水文过程及优势流、水文土壤学综合研究方法、水文土壤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水文土壤学展望
28.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主要内容:
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的内涵,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系统,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
29. 生物资源实验设计与观测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章:生物资源学实验基础知识
第二章:生物资源生理生态学特征的测定
第三章:生物资源学资源与环境因子的获取以及常规仪器的使用
第四章: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
第五章:生物资源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分析
第六章:植物群落调查与观测
第七章: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实验
第八章: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生物资源学实验
30. 生物资源的数量分析方法与生态系统模型
主要内容:
生物资源数据的获取与初步整理;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冗余分析;典范对应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地统计学分析;通经分析;分析结果的计算机图形表达;模型建立的方法和步骤;模型质量评价;模型主要过程与动态模拟;具体模拟模型解析。
31. 土地资源学
主要内容:
土地资源分类与常用数据、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研究的国际化视角。
32. 景观可持续科学
主要内容:
本课程讲解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发展历史、主流学派的观点,以及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是基于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并且蓬勃发展的一门科学;结合讲授者研究经历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可持续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进行前沿科学问题研究。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主题、景观模型构建、3S技术基础知识、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尺度推译方法、景观连接度及景观设计、景观可持续性、弹性、脆弱性、生态系统服务、土地系统设计与模拟、景观可持续科学未来展望等。
33. 能源与矿产资源科学
主要内容:
本课程结合非石油高等院校中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包含了诸如能源科学、矿物岩石学、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环境地质学、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等知识点。
34. 中药资源学
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中药资源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我国中药资源的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中药资源的调查方法。另外,还介绍了部分重要中药品种的资源状况。
35. 自然灾害科学
主要内容: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和机理,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减轻自然灾害的基本途径
36. 灾害经济学
主要内容:
一是理论基础,包括灾害的经济特性与实质,灾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灾害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二是方法,包括不同类型承灾体直接损失核算方法,灾害经济影响的评估理论和方法;三是应用,包括防灾减灾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及管理实践。
37. 灾害模型与模拟
主要内容:
在较为综合介绍灾害模型及模拟引论后,面向台风、洪水、地震3大灾种,分别系统介绍三个灾种的危险性模型、脆弱性工程模拟及经验模型、经济损失模型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以及灾害情景模拟及风险模拟方法在政府部门及风险管理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等。教学中,将依托OpenCyclone、HEC-RAS、OpenQuake软件平台,强调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
38. 灾害遥感测量方法
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讲解灾害测量、遥感-GI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实地测量和遥感监测方法与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定量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主要内容包括遥感和基本原理、灾害系统及主要自然灾害、灾害系统主要参数及其获取方法以及地震地质、干旱、洪涝、森林火灾等主要灾种的遥感监测方法、前沿进展及应用实践等几部分。
39. 灾害管理
主要内容:
世界各国灾害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灾害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分析;我国古代灾害管理的发展与经验,地区、国家、全球应对典型重大灾害的管理案例实操经验分析;不同灾害管理体系的效率分析;当前全球灾害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发展方向。
40. 区域自然灾害
主要内容:
本课程通过讲解区域自然灾害分异理论,主要自然灾害的全球时空分布规律,重大自然灾害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机理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然灾害基本理论、中国自然灾害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的时空格局,区域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异规律及原理,区域气象灾害的区域分异规律及原理,区域海洋灾害的区域分异规律及原理,自然灾害区划研究等几部分。
41. 气候变化
第一章:气候变化基本概念6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1~3周)主讲人:李建平
第二章:气候变化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4~5周)主讲人:李建平
第三章: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6~7周)主讲人:程华琼
第四章:海洋与气候变化6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8~10周)主讲人:龚道溢
第五章: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11周)主讲人:冯娟
第六章: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12周)主讲人:冯娟
第七章:冰雪圈与气候变化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13~14周)主讲人:赵励耘
第八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15~16周)主讲人:杨新
42. 全球水与能量循环
主要内容:
全球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一些重要概念,地球系统能量来源。蒸散发的物理过程,全球蒸散发的时空分布。地球大气环流的成因及过程,大气环流中几个典型的环流;大气环流导致的全球降水,全球降水的时空分布以及先行的降水观测方法与数据。海洋环流的定义、主要成因以及时空分布,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量、能量交换。河流形成过程及动力机制,全球河流的分布,全球主要大河。降水产流过程及径流的形成,全球河道流量的时空分布。土壤水运动基本定义及特性,土壤水运动的基本原理,全球现有的土壤水数据及观测方法,土壤热通量并会简单计算。全球水资源的现状,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变化。全球水循环的水量平衡计算过程。陆面模式中水循环计算。能量基本方程及平衡方程,陆面能量平衡计算。
43.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主要内容:
本课程介绍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是一门采用计算机交互形式进行教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的课程。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庞大复杂的生物、地球与化学过程不断地在地球的各圈层间转化与输送化学元素,使地球的整个化学系统保持有序的状态,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全球环境的总的化学与物理性质。
44. 全球环境演变
主要内容:
介绍环境和气候演变的历史、主要方法;环境和气候演变研究的主要信息载体、测年方法。重点介绍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45. 地球系统模式与模拟
主要内容:
介绍地球系统模式中描述大气、海洋、陆面过程的基本动力、热力方程,有限差分和谱展开等数值计算方法。介绍大气辐射、云、对流和降水等物理参数化方案,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垂直混合,海冰热力、动力参数化方案,陆地碳循环、海洋碳循环等主要生物地球化学参数化方案。气候敏感性、气候反馈等概念,历史气候模拟和未来气候预估方法。介绍国际上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进展和现状。
46. 大气辐射传输
主要内容:
大气辐射传输是正确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工作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遥感和气候研究的核心基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涉及和应用到大气辐射传输的知识和模型。这项课程主要涵盖大气辐射的定理、概念、量化、大气辐射同大气各个成分(云、气溶胶和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大气辐射传输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大气辐射基础,辐射能量平衡,云、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在地球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辐射传输方程,辐射传输模式等。
47. 全球变化大数据挖掘与云计算
主要内容:
气候复杂系统、网络理论、深度学习、云计算等
1
三、 专业方向课
1. 第四纪沉积与环境
主要内容:
包括理论教学与室、内外实践两个方面。
2. 中国区域自然环境演变
主要内容:
分总论和分区两部分,总论为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四个历史篇章,分论8个分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
3. 地貌学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包括室内分析与野外观测两个方面。
4.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
主要分为气候影响评价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价两大部分。其中,气候影响评价包括气候资源评价和气候灾害评价两个方面;气候变化评价首先介绍气候变化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归因等问题;接着着重介绍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的方法,步骤及应用实例;最后结合学生的研究方向及兴趣,通过学生汇报的形式,介绍中国气候变化及影响评价。
5. 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6. 地表过程建模理论与方法
主要内容:
课程采取课堂讲授与上机建模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将涵盖陆地系统气象、水文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系统分析与动态模拟的原理简介、建模平台Modelmaker的使用方法、典型过程模型构建、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与率定、模拟效果验证和情景分析与机制探讨等部分。
7. 中国自然区域分析
主要内容:
自然地理区划方法,中国自然地理区域案例
8. 灾害脆弱性与风险评价方法
主要内容:
灾害脆弱性与风险评价内涵、原理和方法;灾害脆弱性与风险评价案例与实践。
9. 自然地理实验方法之水环境基础
主要内容:
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浊度、电导率、pH、溶解氧、氨氮、COD等
10. 自然地理实验方法之土壤物理
主要内容:
土壤理化分析基础知识与土壤理化分析样品制备、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析、土壤比重测定和取土工具介绍、常用土壤机械物理测定仪器、土壤颗粒分析与激光粒度仪的使用、土壤水分常数与土壤含水量测定、土壤水吸力、土壤渗透性的测定等。
11. 自然地理实验方法之土壤化学
主要内容:
土壤有机碳测定、土壤碳酸盐测定、土壤碱解氮测定、土壤全氮测定、土壤速效磷测定、土壤速效钾测定。
12. 干旱区地貌
主要内容:
干旱区范围、景观类型及其气候成因和构造框架;干旱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地表特征;干旱区地表过程与形态;干旱区生态-地貌过程及景观;干旱区地貌景观演化与气候变化。
13. 自然地理学方法之土壤生物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土壤生物调查、土壤生物种群和特征、土壤生物学研究方法、土壤生物学前沿基础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土壤生物在生态环境修复中的作用和案例
14. Python编程及其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Python语言的基本概念、开发环境、语法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使用NumPy库处理多维数组;使用SciPy库处理常见的科学计算问题;使用Matplotlib进行数据可视化;使用GDAL/OGR处理常见的矢量和栅格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运算;使用性能分析工具查找python程序的性能瓶颈;使用Cython编译Python代码提高计算效率;使用并行计算利用多核处理器提高运算速度。
15. 风沙物理
主要内容:
近地层风特征、地表沙物质特性、风沙运动力学。
16. 水土流失监测
主要内容:
与土壤侵蚀相关的降雨、坡面小区和小流域监测内容、指标、步骤、数据处理与整编、结果应用
17. 区域水土流失评价
主要内容:
区域土壤侵蚀特点与监测目的,国内外区域土壤侵蚀监测与评价方法、区域土壤侵蚀抽样调查与评价方法。
18. 土壤诊断与描述
主要内容:
土壤环境、发生层、剖面特性描述,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识别,土壤分类与命名。
1. 企业地理学
主要内容:
企业地理学在内容上侧重于企业空间区位的过程与演化,以及企业与地方环境的互动关系;在研究对象上侧重于多国公司和小企业。主要内容涉及企业成长与企业空间组织变化、企业迁移、跨国公司空间活动、企业集群以及创业活动。
2. 中国区域发展公共政策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设置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和中央政策演变,以及中央-地方关系的制度安排,共4课时。第二部分解读中国区域竞争和协调的实践和机制,共4学时。第三部分是区域发展的政策实践,包括开发区、产业、土地和金融四个主要领域的政策实践及效应,共8学时。第四部分为总结和学生口头报告,2学时。
3. 城市土地利用研究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基础与模型、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空间扩展及其驱动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TOD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论文写作等方面,既有城市土地利用理论、方法与规律的探讨,又有实践案例的分析。
4.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
主要内容:
课程课堂教学16课时,利用周末时间对京津冀地区开展课程短途实习一次(1天)。课程短途实习地点为雄安新区或者是崇礼(北京冬奥会主场馆)。课程首先介绍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增长、城市开发等基本概念,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开展城市研究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接着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介绍人口城市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检验,并介绍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然后从城市的空间发展、土地开发、住房开发和公共产品开发介绍城市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实践及其应用。最后介绍城市扩展边界与和城市发展政策。
5. 健康地理学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设置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健康地理学概述,内容包括医学地理学到健康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地理学中核心概念(空间、地方、景观、尺度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公正、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及质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在健康地理学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为人口健康与医疗服务体系,涉及人口健康状况与环境的公平性、健康服务的可达性、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等内容。第三部分为脆弱人群与健康,内容涉及不同的交通模式、人群的社会经济特征、文化习俗、空间距离与地理环境等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脆弱人群的医疗健康服务使用行为的综合影响。第四部分为全球化与健康,涉及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过程中的健康风险与响应等内容。第五部分为总结和学生口头报告。
6. 城乡规划案例研究
主要内容:
第一讲: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概论(1次课)
第二讲: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案例分析(4次课,讲座、讨论)
第三讲:国外主要国家城乡规划体系以及案例研究(3次课)
7. 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主要内容:
在介绍人口地理学学科发展及研究主题变化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案例,从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讲授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及人口迁移等人口地理学经典内容,并对地理学相关研究中常用的人口数据和人口预测方法进行讲解和讨论。
8. 人口与区域发展
主要内容:
在介绍地理学中人口研究相关议题、人口地理学科发展及研究主题变化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案例,从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讲授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及人口迁移等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地理学相关研究中常用的人口数据和人口预测方法进行讲解和讨论。
9. 设施选址优化研究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空间认知理论、时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及行为决策模型等空间行为研究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论,介绍城市居民日常通勤、购物、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探讨城市空间结构与微观个体行为的关系。
10. 行为地理学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空间认知理论、时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及行为决策模型等空间行为研究的核心理论与方法,介绍城市居民日常通勤、购物、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探讨城市空间结构与微观个体行为的关系。
11. GIS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
主要内容:
本课程介绍GIS在人文地理学六个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沿。历史文化地理以分析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地名的演变为主题,介绍基于GIS的多种空间可视化和空间统计方法。商业地理以基于Huff模型的服务区划分为核心,讨论多类空间距离的测算、地理学第一定律定义。城市地理以刻画城市人口密度的距离衰减方程为切入点,介绍城市用地结构的演变,城市单中心和多中心模式的理论和统计模式。交通地理围绕人类住行与交通网络相互依存的主题,分析城市间和城市内两个尺度上的有序性。健康地理从医疗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度量入手,分析相关的健康效果的不平等,并讨论医疗资源的最优布局。犯罪地理研究犯罪分布的集聚性,犯罪空间行为的模拟和预测。
12. 人文地理学研究趋势
主要内容: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历史和科技高速度发展的阶段各种社会和人文学科都把这个前所未有的转变作为研究对象。其实我们应该认可现代社会的诞生和现代社会科学的出现是交织在一起。从此人类社会不停地改变,同样社会科学也不停地发展研究对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人文地理的学科历史和研究课题基本上都和现代社会的崛起交织在一起。现状人类社会跨了21世纪的门槛,将来的变化会更快,更广泛与更奥妙。也许20世纪给我们留下来的社会科学领域也需要调整否则我们看不清社会变化的大与小发展趋势。本课程的教学结构分为八个章节。各章以一个课题或一个研究方式为出发点来进行分析与探讨。每章在采用相关的学术成果(著作和文章)的基础上,还会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对人文地理学和其他交叉学科的了解和知识。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取讲授和小组讨论方式。
本课程分为八章:现代社会科学起源,治理术,空间,遗产,消费,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和区域研究。各章节会采用适合了解课程内容和课程对象的书籍和文章,结合这些文献介绍不同国家的研究案例。通过案例比较,学生也会学到从哪些维度描述现代社会变迁,并创新地发掘人文地理研究内容中的不同表现。
1. 计算机地图制图学
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理论,熟悉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数学基础,熟悉计算机环境下地图制图数据获取与管理机制,掌握计算机支持下的自动综合技术与方法,了解网络地图的开发与服务技术。
2. 遥感水文模型与应用
主要内容:
基于遥感科学与水文学的交叉理论知识等,从遥感技术与水文模型相结合的出发点入手,重点介绍(1)水文学与遥感科学的基本理论;(2)水文模型中关键水文因子的遥感数据获取与反演;(3)遥感驱动水文模型理论与应用。
3. 植被光学遥感专题
主要内容:
第一章:专题一总论学时(2)
第二章:专题二光学遥感的基本量、模型和尺度学时(2)
第三章:专题三辐射传输理论用于光学植被冠层建模学时(4)
第四章:专题四几何光学方法用于光学植被冠层建模学时(2)
第五章:专题五辐射传输和几何光学混合的半经验方法用于光学植被冠层建模学时(2)
第六章:专题六上机实践学时(4)
4. 遥感数据同化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顺序同化方法
第三章:非顺序同化方法
5. 地表植被遥感及应用
主要内容:
理论讲解地表植被遥感原理、植被指数模型以及植被遥感物理模型,植被结构参数反演经典方法和产品生产常用算法,以研究和应用案例为切入点,介绍、讨论农业遥感监测、作物估产以及碳循环等应用方法。
6. 大气遥感原理与方法
主要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植被荧光和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2)植被荧光遥感的基本原理;3)植被荧光遥感国内外研究现状;4)植被荧光遥感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现状。
7. 植被荧光遥感
主要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植被荧光和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2)植被荧光遥感的基本原理;3)植被荧光遥感国内外研究现状;4)植被荧光遥感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现状。
8. 高光谱遥感
主要内容:
第一章:高光谱遥感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高光谱遥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第三章:高光图像辐射定标、谱图像大气纠正与几何纠正
第四章:高光谱遥感光谱特征分析
第五章:高光谱遥感混合光谱分解
第六章:高光谱图像分类与地物识别
第八章:高光谱遥感应用
9. 农业遥感
主要内容:
第一章:农业遥感监测概述
第二章:农作物遥感分类方法
第三章: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第四章: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
第五章:农作物产量遥感估算
第六章:作物品质遥感监测
第七章:农业干旱遥感监测
10. 地表辐射能量平衡遥感
主要内容:
第一章:地表辐射能量平衡关键参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地表辐射能量平衡关键参量的研究意义
第三章:地表辐射能量平衡关键参量数据介绍(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再分析数据、模式模拟)
第四章:地表短波辐射参量遥感估算方法
第五章:地表长波辐射遥感估算方法
第六章:地表净辐射遥感估算方法
第七章:地表短波辐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第八章:地表长波辐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第九章:辐射传输软件MODTRAN的使用
11. 微波遥感土壤水分与积雪原理与应用
主要内容: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微波遥感简介:主要包括微波遥感的特点、发展历史和趋势;
被动微波辐射计基本原理与数据处理方法:主要介绍微波辐射原理,辐射计图像的分析与处理方法,以及各种星载辐射计及相应的数据介绍;
微波遥感在土壤、积雪等水循环与冰冻圈遥感领域的应用,包括土壤水分与雪水当量。
12. 雷达遥感
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雷达遥感基础(4学时)
第三章:散射测量与主动微波遥感系统(6学时)
第四章:SAR应用(6学时)
13. 全球陆表遥感产品处理分析与应用
主要内容:
讲解全球陆表遥感产品处理分析与应用相关内容。介绍全球主要的陆表参量产品,包括GLASS产品,MODIS产品,以及中国资源卫星等相关的产品;介绍这些这品的处理系统与处理流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产品生成过程;介绍典型的产品分析方法,包括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滞后分析,让学生掌握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讲解各种遥感产品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中的一些最新应用,以及温度、降雨、辐射等气候因子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等内容。
14. 遥感数据的高级统计分析
主要内容:
该课程将教授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在遥感领域的应用,同时讲授遥感数据的时空分析方法及因果分析、定量反馈分析等前沿统计分析方法。
15. 地物场景理解与建模
主要内容:
第一章:基于多层次形状与语义特征的地物分类和分割
第二章:基于对象/实体结构感知的地表地物建模
第三章:基于尺度效应/上下文感知的三维场景自动生成
16. 陆表过程模拟方法研讨
主要内容:
讲授主要的陆表过程,讲授基于机器学习、过程模型、数据同化的陆表过程模拟方法。
17. 生态水文过程与模型
主要内容:
生态水文过程是当前地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涉及全球变化的各个领域。本课程主要介绍陆地生态系统和水文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过程,水循环的产汇流过程、蒸散发过程以及主流的生态模型和水文模型介绍,并介绍各方向中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可作为自然地理学、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水文水资源等专业的专业方向课。
18. 植被结构参数的遥感反演方法
主要内容:
结合植被遥感、植物生态和生理学原理、计算机图形学、分形技术以及农林业相关研究,从三个尺度进行介绍:单株植物-林地-大尺度景观场景的重建及可视化技术,包括植物重建和可视化的相关软件。
19. 植物建模与可视化
主要内容:
结合植被遥感、植物生态和生理学原理、计算机图形学、分形技术以及农林业相关研究,从三个尺度进行介绍:单株植物-林地-大尺度景观场景的重建及可视化技术,包括植物重建和可视化的相关软件。
20. 辐射传输数值模拟方法
主要内容:
辐射传输方程概念及定性理解;辐射传输模拟解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辐射传输模拟新技术。
21. 数字摄影测量与应用
主要内容:
数字摄影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软件使用。
22. 遥感图像数字处理
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遥感数据的物理学特点,遥感图像的数字表示和数据模型、光谱变换、图像增强和图像恢复、配准、融合和分类等。
23. 地理信息可视分析与应用
主要内容:
专题统计制图、时空动态可视分析、三维可视分析
24. 海冰遥感
主要内容:
第一章:引言与课程介绍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章:海冰类型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遥感基本知识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章:海冰遥感参数反演 6 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
第五章:海冰遥感最新研究方向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六章:考试 2学时
25. 极地遥感
主要内容:
南北极环境、冰川物理和极地遥感原理与应用。
26. 机载激光雷达基本原理与应用
主要内容:
第一章:激光雷达基础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二章:机载激光雷达数据结构与处理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误差来源及去噪处理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章: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数据提取数字地形模型(DTM)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五章: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进行土地覆盖分类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七章:其他激光雷达系统简介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27. 遥感数据产品及其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遥感数据产品的生产过程,遥感数据产品的获取渠道、文件格式、投影信息、质量控制标志等,遥感数据产品的误差特性及其原因,遥感数据产品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28. 定量遥感中的数学物理思想
主要内容:
不局限于遥感的某一具体研究方向,而是将以一些经典的公式/算法为例,启发学生归纳总结背后的数理思路。简单的说,不仅要给学生金子,重要的是告诉他们能点金的手指怎么修炼。不强调具体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主要是从物理场景、数学思路方面强调其中核心的思考问题方式,扎牢学生的基础,启发创新性的思想。
29. 地理信息技术与公共健康
主要内容:
近年来,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的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以SARS、禽流感、猪流感等为代表的大规模暴发性传染病时有发生;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更大大增加了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正积极推进全面而深入的医疗制度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一切,都对相关的决策、管理和社会活动影响深远,对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信息技术是过去30年里发展迅猛的高新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在发达国家成为政府极为重视、学界广泛研究、产业界普遍看好的热点,并在实际中取得了显著地效果。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空间分析、统计应用于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疾病制图、环境健康、传染病暴发发及扩散的监测和模拟、全球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医疗服务设施和资源分配的评估与优化等,并包含多方面的研究实例。
30. 海冰物理学
主要内容:
讲授海水的性质,海冰结冰过程,海冰生长的热力学过程,海冰的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性质,海冰的组成,海冰的热力学特性与介电特性、海冰漂移、变形与消融,海冰的分类等。
31. 微波遥感辐散射机理与参数反演
主要内容: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1、微波遥感简介:主要包括微波遥感的特点、发展历史和趋势;
2、被动微波辐射计基本原理与数据处理方法:主要介绍微波辐射原理,辐射计图像的分析与处理方法,以及各种星载辐射计及相应的数据介绍;
3、微波遥感在土壤、积雪等水循环与冰冻圈遥感领域的应用,包括土壤水分、积雪、冻融等参数。
1. 油气储层沉积学
主要内容:
系统介绍了储层沉积相模式、成岩作用及储层评价、储层地质模型等内容,并加重了各类储层的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储层的预测技术和储层综合评价等内容,以增加启发性;同时又融入了我国各类储层油气勘探领域的翔实材料,以典型实例将沉积相、地震相、测井相,以及地震层序到沉积层序等内容系统化,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目前在储层沉积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新进展,揭示了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2. 盆地分析与能源资源
主要内容:
盆地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的综合研究,它包括了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力学机制、盆地的沉积充填史、盆地热演化史以及盆地流体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其盆地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其内在驱动力。
3. 油气资源勘探
主要内容:
首先介绍石油天然气的生、储、盖、运、聚、保等成藏要素,掌握油气成藏理论和成藏机理,为油气资源勘探奠定理论基础;然后介绍油气资源勘探相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认识、新成果以及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的研究思路、成果、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油气勘探的实际问题。
4. 油气资源评价
主要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油气资源评价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则;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论述了盆地、区带、圈闭和油气藏勘探的资源评价体系: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决策规划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5. 生物资源学
主要内容:
生物资源的野外调查、植被资源的地理分布、人工草地的稳定建植、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全球变化和3S技术对于生物资源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6. 生态系统管理学
主要内容:
本课程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内涵、框架、历史发展与学科体系;(2)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学基础、环境评价基础、生态经济基础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理;(3)生态系统管理的技术方法、相关评价方法与途径。
7.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主要内容: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综述,流域尺度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水质模拟与预测,城市水系统及其规划管理与环境保护。
8. 水资源系统模拟与优化
主要内容:
模型模拟在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建模的流程,优化方案,评价准则以及模型的灵敏度及不确定性分析。
9. 海洋资源
主要内容:
海洋资源概论、中国海洋资源分类与分布、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国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区域特色海洋(海冰)资源开发利用。
10. 土地资源评价
主要内容: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土地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1. 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
主要内容:
土地规划基础理论、土地规划编制基本理念与方法、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规划管理、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保障
12. 地籍测量与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内容:
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地籍控制测量、地籍图测绘、数字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数据库、地籍信息处理与分析、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13. 旅游资源学
主要内容:
旅游资源学属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首先掌握旅游资源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旅游资源的概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以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组成,在此基础上,采取理论导入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旅游资源审美、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方法等。
14. 自然保护与遗产资源
主要内容:
本课程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自然资源退化的人为驱动因素概述;2)自然保护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案例分析;3)自然遗产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其保护和利用方式详解。
15. 资源环境管理经济学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经济管理基本原理,包括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第二部分为资源环境的经济管理分析。
16. 资源环境管理方法论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资源环境管理管理研究方法及其原理介绍;第二部分为有关资源环境管理方法论的国际一流期刊最佳文献阅读。
17. 资源环境政策分析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与资源环境政策管理有关的基本理论介绍;第二部分为资源环境管理的政策工具介绍;第三部分介绍资源环境管理政策在国内外水资源、渔业资源、农业资源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等。
18. 区域开发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
由基础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三部分组成,基础知识部分包括区域开发相关的基本概念、评价和规划的基本方法,案例部分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典型区域开发实践,讨论侧重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成果检验。
19. 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研究生院方法课)
主要内容:
系统研究、系统设计、系统模拟、系统预测、系统评价和系统决策6个模块
20. 资源环境风险评价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风险的概念、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及其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健康风险评价的4步法:危害识别、暴露评价、毒性评价及风险表征的内容和常用方法、评价指标和计算公式。介绍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评价终点的确定、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计算方法。最后介绍了成本-效果评价及成本-收益评价在风险管理、标准制定与修订中的应用。
21. 自然资源脆弱性概论
主要内容:
课程的主体内容将会围绕自然资源的脆弱性这一主题展开,从不同视角对自然资源各要素(如植被、粮食、水等)响应全球环境变化的脆弱性进行概述,并深入分析导致自然资源脆弱性的内在机理体系。最后综述了地球关键带科学研究体系中自然资源系统内在过程的耦合过程及机理,以及关键带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 中国气候与气候资源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中国气候成因、中国的大气环流系统、主要气候要素时空分布、中国气候区划、中国气候资源、中国气候变化、气候数据获取方法、气候数据统计方法
23. 景观设计
主要内容:
本课程讲解景观概念、发展历史、主流学派的观点,以及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是基于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并且蓬勃发展的一门科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进行前沿科学问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景观设计的原理及研究主题,景观设计的技术工具,景观格局的量化方法,景观可持续性,人类土地资源利用对景观连接度的模拟与评价,基于提升景观服务的土地系统优化等。
24. 自然资源形成机制与格局
主要内容:
第二章:自然资源形成机制8学时
第三章:自然资源时空格局4学时
第四章:自然资源系统整合4学时
25. 景观可持续科学与地理设计理论
主要内容:
景观可持续科学的理论框架、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概念与量化方法、人类福祉的基本概念与度量方法、景观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地理设计的基本理论、地理设计的主要方法以及景观可持续科学与地理设计的相互联系。
26. 景观可持续科学与地理设计应用
主要内容:
斑块、廊道和镶嵌体等土地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区域和局地尺度的土地系统设计案例以及土地系统空间格局分析、土地系统动态变化模型和土地系统设计模型等土地系统设计的应用技术。
27. 风险与可持续性
主要内容
The aim of this course is to familiarize the students with sustainability as a major challenge worldwide in the 21st century, to teach them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needed to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discussions on the topic, and to teach them useful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bout, and promoting, sustainability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contexts.
28. 城市景观过程和城市可持续理论与应用
主要内容:
(1)城市景观与城市可持续的概念、理论框架、研究历史和最新研究进展;(2)城市景观过程的驱动方式和测量方法;(3)城市景观过程的多尺度和多角度分析;(4)城市景观过程的生态环境影响;(5)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
29. 水文水资源遥感
主要内容:
讲授大气水分遥感、陆地水体遥感、土壤水分遥感、冰雪遥感、降水遥感、陆地总储水量遥感方法、产品、及其应用。
30. 产业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
本课程首先论述了产业生态学的发展背景以及基本理论,如企业种群生态学理论、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产业生态平衡理论等,并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介绍了产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可持续性评价、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能值评价方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并结合具体的研究案例,分析论证企业利用产业生态学的实施效果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31. 地表系统元素循环
主要内容:
《地表系统元素循环》课程首先从介绍关键元素地表循环过程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入手,进一步讲解元素循环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重点学习关键元素(碳、氮、磷)在地表系统的循环过程,并理解其对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与环境效应。该课程核心内容包括两方面:(1)讲授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的化学元素迁移和转化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习在全球尺度上研究化学元素在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土壤圈之间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类活动影响下地球环境的变化及其综合效应。本课程还设置了文献阅读讨论课,通过对顶级期刊发表的相关专业文献的阅读与讨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2. 药用植物生理与环境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药用植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重点介绍药用植物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奠定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学基础;第三部分为药用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关系,重点介绍药用植物的质量和产量与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和调控机制;第四部分为药用植物生理与环境研究进展,重点介绍药用植物生理与环境相关研究现状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方向。
33. 城市生态学
主要内容:
城市生态学在了解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入手,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了解城市中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城市人口、城市灾害及防范等问题,使学生掌握城市生态评价主要方法,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相对全面地论述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重要意义。
34. 植物化学
主要内容:
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是植物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天然有机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除了植物的化学成分,还包括研究动物、昆虫、海洋生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奥秘的学科,也是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是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其中包括植物成分主要是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以及主要结构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转化等,探讨化学信息学、化学生态学等内涵。
35. 恢复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保护工程
主要内容:
本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森林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草地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湿地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荒漠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36. 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
通过基础理论解析、研究方法介绍和典型案例分析,探讨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乡生态环境、产业经济、人口社会的相互关系,提供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并为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指导。
37. 生态系统服务与空间规划理论
主要内容:
(1)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与趋势;(2)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与趋势;(3)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分区、流动与尺度效应;(4)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5)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权衡;(6)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耦合关系和生态系统服务付费。(7)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8. 生态系统服务与空间规划应用
主要内容:
(1)生态系统服务的模型工具与制图;(2)国土空间总体规划;(3)国土空间专项规划;(4)城市地区空间规划;(5)乡村地区空间规划;(6)特别地区空间规划。(7)国土详细规划与实施监管。
1. 水灾
主要内容:
洪水灾害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是地理学、自然灾害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课程以理解洪水致灾机理、理解洪水影响过程、了解综合洪水灾害风险管理为主要学习内容,是专业选修课。
2. 旱灾
主要内容:
重点包括:干旱灾害监测原理与方法、干旱灾害成灾过程模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干旱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四部分内容。
3. 极端冷热灾害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与预备知识、中国极端冷热灾害形成的天气气候背景、极端高温灾害、极端低温灾害、极端冷热灾害指标统计、极端冷热灾害损失评估
4. 地震地质灾害学
主要内容:
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野外实习两大部分内容。
理论教学部分:以讲解地震地质灾害成因、致灾机理、灾情评估、野外勘察和地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等几部分内容为主。
野外实习部分:以参观地震振动台、降水试验、风洞实验,考察地震灾害遗迹和地质灾害及其治理工程等为主,昌平地震地质灾害综合实习作为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
5. 风沙灾害
主要内容:
风沙形成的基本条件与主要危害、风沙灾害的驱动力分析、风沙灾害研究、风沙灾害摧毁的文明、全球风沙灾害、风沙灾害的防治、风沙灾害的损失评估与案例分析。
6. 农业灾害
主要内容:
农业灾害课程主要讲授四大内容:1)我国农业生产的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当前农业政策介绍;2)我国历史农业灾害具有什么的时空特征模式?3)如何评价农业灾害损失?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技术流程?4)我国未来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哪里?
7. 保险学
主要内容:
第一章:保险基础理论
第二章:保险实务
第三章:保险经营
第四章:保险市场
8. 灾害教育I:理论与方法
主要内容:
本课程内容由三大板块构成。一是灾害教育基本理论与方法,二是灾害案例与情境教育,三是灾害应对过程。
9. 灾害教育II:实践与演练
主要内容:
本课程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基于灾前、灾中与灾后教育体系,阐述预案编写内容与注意事项,通过三个实践,训练学生掌握灾害隐患排查、逃生路线图绘制、损失评估报表设计等多项基本技能,学会编制灾害预案。第二部分,针对地震、水灾、火灾等灾害,训练学生进行应急演练方案的设计与灾害沙盘/动画的推演,并参与组织相应的灾害应急演练。
10. 灾害社会学
主要内容:
灾害社会学研究概述,灾害风险认知,灾害社会响应过程,社会组织在灾害中的作用,灾害对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的影响,灾后的心理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灾害风险与适应,以及开展灾害社会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相关案例研究
11. 灾害专题制图
主要内容:
第一章:地图传输与地图符号理论
第二章:灾害专题地图表示方法
第三章:自然灾害专题制图
第四章: 地形图及在灾害野外调查的应用
12. 气象灾害
13. 应急管理概论
14. 科技论文写作
1. 大气环境化学
主要内容:
第一章:大气环境演变及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章:温室气体-长寿命气体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反应活性气体-较短的大气生命周期8学时(课堂讲授8学时)
第四章:大气中的粒子-气溶胶 10学时(课堂讲授10学时)
第五章:大气化学反应动力学6学时
第六章:大气环境化学与环境和气候变化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2. 大气环境与遥感模型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运用不同遥感手段探测气溶胶和降水的特征,介绍其中的探测原理与发展历史,及其在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应用。
3. 大气物理
主要内容:
大气热力学、静力学与云物理及其气候效应。
4. 东亚气候
主要内容:
第一章:东亚气候态特征(2学时)
第二章:影响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自然因子:(6学时)
第三章:影响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人为因子(2学时)
第四章: 东亚区域的极端天气与气候(4学时)
第五章: 东亚气候的模拟与预测(4学时)
5. 气候变化与干旱
主要内容:
第一章:干旱的基本概念学时(2+2学时)
第二章:干旱与旱灾学时(4+2学时)
第三章:干旱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学时(4+2学时)
第四章: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学时(4+2学时)
第五章: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学时(4+2学时)
第六章:干旱的应对措施学时(2+2学时)
6. 高等边界层气象学
主要内容:
第一章:大气边界层概述及边界层条件与地表强迫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章:边界层基本方程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相似理论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章:混合边界层和稳定边界层特征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五章:边界层云和地形影响 2 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六章:空气污染概述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七章:空气污染物散布的基本理论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八章:非均一下垫面条件下的空气污染物散布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7. 古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分析
主要内容:
第一章:古气候分析(1-2学时)
第二章:定年方法(3-4学时)
第三章:物理类指标(3-4学时)
第四章:化学类指标(3-4学时)
第五章:生物类指标(3-4学时)
8. 海气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讲述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的观测事实,理论机制及数值模拟,以及海气相互作用在全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9. 海洋动力学
主要内容:
第一章:海洋的基本物理特征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章:海洋环流 6学时(课堂讲授8学时)
第三章:海浪与潮汐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四章:冰川与海平面上升 4 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10. 环状模动力学及其气候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章:环状模的基本概念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章:环状模动力学的相关理论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第三章:环状模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6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
第四章:环状模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变暖的联系 5学时(课堂讲授5学时)
11. 季风系统变率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章:季风研究历史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章:季风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7学时(课堂讲授7学时)
第三章:大尺度气候变率模态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影响 5学时(课堂讲授5学时)
第四章:季风与气溶胶相互作用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12. 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
主要内容:
气候系统及其能量平衡;陆气相互作用和陆面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陆面过程参数化和陆面过程模式,以及陆面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13. 陆面水文过程建模
主要内容:
第一章:陆面水文过程模型综述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章:数字流域信息提取及河网生成,降水空间插值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蒸散发、融雪计算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章:截留、下渗、土壤水计算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五章:产流计算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六章:讨论课2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
第七章:坡面汇流与河道汇流计算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八章:简单陆面水文过程模型建立方法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九章:经典陆面水文过程模型案例分析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14. 平流层与气候变化
主要内容:
第一章:平流层变化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二章:平流层环流与化学成分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三章:平流层与对流层相互作用 6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
第四章:平流层数值模拟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15. 气候变化与流域生态水文
主要内容:
第一章: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章:流域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水文气象要素的观测与重建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四章:中国区域水文气象要素时空特征分析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五章:全球气候模式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六章:全球气候模式集合预估与不确定性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七章:气候变化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八章:气候变化未来情景下的水文过程摸拟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16. 生态气候与小气候
主要内容:
第一章:生态气候学基本概念和内涵及在各学科分支的应用;
第二章:生态气候学原理一:小气候学
第三章:生态气候学原理二:全球大气环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四章:生态气候学原理三:区域气候与LUCC的生物地球物理效应
第五章:构建简单的陆面过程模型
17. 物理海洋学导论
主要内容:
讲授物理海洋学的最基本概念:盐度、密度、风生环流、水团、温盐环流等,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在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介绍中高纬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18. 中国短期气候预测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章:短期气候预测的物理基础和发展历程(2-3学时)
第二章:影响我国短期气候变异的主要物理过程(6学时)
第三章:短期气候预测的主要方法(6-7学时)
第四章:短期气候预测的评价方法(1学时)
19. 冰川物理学
主要内容:
第一章:冰川学的背景绪论(2个学时)
第二章:冰川的形成和冰的物理性质(2个学时)
第三章:冰川的物质平衡(6个学时)
第四章:冰川动力学理论基础(8个学时)
20. 全球变化经济学
主要内容:
第一讲:导论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讲:全球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分析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讲:应对全球变化的政策、战略与国际制度安排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讲: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发展观与发展模式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五讲:创新驱动发展:中国走向自主创新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六讲: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战略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七讲:能源转型、能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破解中国核电迷局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八讲:共享经济的崛起与汽车共享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九讲:课程小结与复习1学时(课堂讲授1学时)
21. 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
主要内容:
第一章:引言与课程介绍 1学时(课堂讲授1学时)
第二章:气候变化的直接健康影响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第三章:气候变化的间接健康影响 2 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章:异常天气与人类健康 3 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六章:人类活动与健康 3 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22. 全球变化与传染病模型
主要内容:
第一章:全球变化与传染病流行病学概论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第二章:传染病描述性研究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第三章:传染病系统模型的构建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第四章:全球变化与传染病系统扰动 3学时
第五章:时空动态模型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第六章:传染病模型研究与公共健康 3学时
23. 全球碳循环同化模型
主要内容:
第一章:碳循环模型原理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章:碳循环模型的水热过程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三章:碳循环模型中的光合作用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四章:碳循环模型的呼吸作用 2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五章:碳循环模型中的数据同化 4 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24. 全球碳循环
主要内容:
全球碳收支及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中的分布;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农田、草原、森林、湿地)碳循环的关键过程;海洋生态系统碳吸收及转化过程;同位素技术和数字模型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25.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
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讲解生态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方法与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学建模基本原理、碳循环模型以及模型应用实践等几部分。
26. 陆面过程概论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陆地表层的各种物理、生物和化学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陆气相互作用的产生的影响。包括陆地的水分、能量、和碳循环,以及这些过程对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机制。
27. 森林碳汇评估
主要内容:
本课程系统介绍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碳源在区域尺度上的时空变化格局,定量分析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与土壤碳汇量及潜力的主要因素,定量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森林碳汇量及潜力的影响,定量评估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在森林生态系统碳汇中的相对贡献。
28. MATLAB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1)数组概念和各种类型数组的建立、访问、赋值和运算;(2)MATLAB程序设计,包括控制结构、不同类型数据的读写;(3)统计制图和地图制图,包括句柄概念及其应用、统计图和地图制图常用函数及其使用技巧;(4)时间序列分析,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5)空间特征分析,包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和奇异值分解。
29. 贝叶斯方法及应用简介
主要内容:
贝叶斯方法原理,MCMC抽样法,贝叶斯方法的应用。
30. 大复杂动力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参数筛选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讲授参数筛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对多种抽样方法和参数筛选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揭示不同方法的特点,为学生在对降低复杂模型(陆面过程模式或气候模式)模拟不确定性的科学问题上提供一种有效解决手段。
31. 大复杂动力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参数优化
主要内容:
第四章:替代模型8学时(课堂讲授8学时)
第五章:参数优化8学时(课堂讲授8学时)
第六章: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32. 地球系统模式的高性能计算
主要内容:
第一章:模式应用操作系统基础6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课堂操作2课时)
第二章:高性能微机基础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高性能并行集群及环境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四章:大气模式概况与应用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五章:地球系统模式概况与高性能应用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33. 地球系统模式数据处理
主要内容:
绍netCDF等数据格式,NCO和CDO数据处理工具,NCL语言语法,NCL处理与分析地球系统模式数据的方法,各种地图投影。常用的气候数据处理、分析函数。绘制符合期刊论文要求的图形,包括散点图、曲线图、等值线图、矢量图、流线图,Taylor图等。
34. 资料同化介绍
主要内容:
第一章:引言和经验分析方案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章:统计估计理论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三章:变分与滤波 8学时(课堂讲授8学时)
第四章:资料同化案例分析 2 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35. 全球变化前沿讲座(1)
主要内容:
按照当年实际情况开设系列专家讲座。
36. 全球变化前沿讲座(2)
主要内容:
按照当年实际情况开设系列专家讲座。
37. 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主要内容:
第一章:全球气候变化2学时
第二章: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过程2学时
第三章: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研究方法2学时
第四章: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2学时
第五章: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4学时
第六章: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4学时
第七章: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2学时
38. 如何构建宜居的行星
主要内容:
大爆炸与元素的形成,太阳系与地球的形成,地球宜居的条件和文明形成条件。
39. 观测设备及野外实验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解和教授使用全球院所有的观测仪器设备,并进外室外实地操作。通过介绍国内外观测相关的大型实验计划基础上组织学生设计、组织野外实验。
40. 气候变化的监测、诊断与预测
主要内容:
第一章:气候变化的监测方法(2小时)
第二章:气候变化的诊断(6小时)
第三章:功率谱(4小时)
第四章:气候变化的预测(4小时)
41. 大气科学前沿
主要内容:
主要邀请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介绍大气科学领域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和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的进展与回顾,主要包括天气学,气候学,陆面过程,海洋动力学,季风动力学,大气化学以及大气污染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42. R语言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R语言基础,非参数回归,空间统计。
43. 气候变化与疾病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气候变化和疾病的基础理论和关联证据;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对不同疾病的影响规律;气候变化引起的疾病负担;和人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疾病风险等方面的理论。
44. 海洋与气候
主要内容:
第一章:导论 2学时
第二章:海洋年际变率 4学时
第三章:海洋年代际变率 6学时
第四章:全球变暖 4学时
45. 古气候变迁
主要内容:
介绍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包括冰期间冰期循环和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历史,以及历史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和机理。
46. 云物理概论
47. 气溶胶卫星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内容:
遥感技术是当前被全世界广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利用遥感传感器监测大气结构,对污染源进行快速定位,直接对污染物进行区域跟踪测量,对大气环境的治理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影响。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对于PM2.5遥感监测的人才需求也极为迫切。基于此,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气溶胶以及PM2.5遥感反演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特点,探讨气溶胶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应用的技术途径,并结合具体例子,介绍气溶胶及PM2.5卫星遥感反演技术。
1